玉雕艺术家李双平:人生几何,逐梦且歌

作者:班墨空间 2093已围观

 

上世纪70年代,李双平兄弟出生在金鸡山这个美丽的小村庄,三面环山,植被茂盛农舍错落有致,葛溪河绕村而过,不说美如画卷,至少也是景色宜人的小村落。 
父辈世代耕农,民风淳朴。他们也不例外,从小和同龄的孩子一样,砍柴,放牛干农活,大部分人都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。

 

因为家里囧迫,父亲经常严厉教诲他们,不惹是非,怕生事端。所以李双平和他的哥哥都很少与人大声嚷嚷和争辩,显得格外内向,邻居都说李家两个小伙子像姑娘似的,整天躲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,其实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干啥。
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,哥哥就有了书写的爱好和惊人的天赋。那时学校六一儿童节,要举行书画竞赛。哥哥竟获得了全乡比赛第一名。

他的书画作品还展示在乡政府门口宣传栏里面。
 在哥哥的影响下,久而久之,他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只因从小的环境,养成了哥俩特有的性格。不急躁,有耐性,这对学习书画这门静态艺术有很好的帮助。
父亲总是不支持兄弟俩的行为,“整天画这个写那个有什么用?没什么出息的,又不能当饭吃,以后养不了家的,要做些“正经事”!”
碰上不高兴的时候,还动手撕毁强烈阻挠。
于是只有偷偷的,不影响父亲交代的农活之余,哥俩再去写写画画。就在这种条件下哥俩一直坚持着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也能画出一手好画了。
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,有电视,电脑,手机游戏之类的休闲。李双平家的老房子里贴满了哥俩的“杰作”,就像一个展览馆一样,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参观,很是热闹也得到了很多的表扬!给我们家里增光不少。
 

 


父母也引以自豪,渐渐的李双平发现父亲也不那么反对了。
时光过的很快,转眼哥俩已经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了,家里的经济条件很难负担,没有别的收入仅靠几亩薄田供俩孩子读书,谈何容易。看着父母焦急的背影,哥俩心里都很难过。为了能够减轻家里负担,年少的他们萌生了赚钱的念头,想用平日里写写画画的技能摆地摊赚钱。
临行春节将至,决定去隔壁邻村徐村,在当时徐村比其他村子要富裕。
由于哥哥的字写的好,帮人家写起了春联,李双平素描画的也还算不错,就帮老人画起了肖像,意想不到的是生意还挺“火”的,在这里他们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第一桶金。
钱虽然不多,但足够让他们看到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希望。

 
为了寻梦,他们游走四方半工半学,进工艺厂,广告公司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就去哪里。不辞辛劳,只为能够多学一门技艺,功夫不负有心人,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随着条件渐渐成熟,哥俩有了回家创业的打算。
九九年春节刚过,就在老家县城,开了一家广告招牌制作社,由于业务制作娴熟,兄弟齐心,经营的也算是风生水起。

 

 经济条件也有所好转,着实一改往日家庭的旧貌,也改变了以前对李双平家不太友善的看法和冷嘲热讽,当然,也有友善的乡邻对哥俩的赞誉,还送了一句经典的评价“苦竹林里长出两棵好笋”。
人总是在不断的选择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,也是最理想的职业和生活。经过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。人的思想也渐渐的成熟,有了一些对人生的积淀和感悟。人活一世,不仅仅只是赚钱养家而已,更有诗和远方。
广告制作有别于传统艺术,斟酌再三决定放弃经营了。

从此便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纯艺术之路,哥哥是痴迷书法的,在他哥哥的执着感染下,李双平的大嫂和侄儿也练起了书法,在他的指导下也有不小的成就,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,他们举家迁往上饶,拜学于上饶市书法协会主席王维汉老师门下。深得老师推崇,遍访名师进京求学,又入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张旭光先生门下得名师点化,视野开阔,书法造诣得以提高,在恩师的引导下,专业从事书法教学工作。
现供职于北京通州运河书院职业书法导师,从此走上了毕生最爱的传统书法艺术生涯。
而李双平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底又学习了传统的玉石雕刻,得到了苏州玉雕名师的悉心指导,技艺不断提高,后创办了玉雕工作室,通过了几年的努力,斩获了一些荣誉。

这对李双平来说也算是众望所归了,之前努力学习美术不就是为了玉雕而来,其实工艺与美术原本就不分彼此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,人生就像在画圈,也是在圆梦!
在这一刻他们仿佛又回到了起点,重圆了儿时的那个梦。

 

发布时间:2019年02月25日

本月点击排行

本月点赞排行